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圆满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脑器交互学(Bacomics)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发展与教育专委会成功举办筹备交流会
用科技筑“心”抗疫: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在行动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提示:心理健康防护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 认知和计算的关系
焦点新闻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圆满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圆满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2023年12月8日,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成都顺利召开。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三级调研员李劲松、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陈勇、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长、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尧德中等领导出席,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会员、脑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及爱好者100余人参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三级调研员李劲松代表业务主管部门致辞,提出了对学会今后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美好祝愿。

学会理事长尧德中教授向大会报告了学会往届工作和会员发展情况,并表示将在今后工作中带领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速推动区域内脑科学学科的融合创新、学术交流、产业孵化等工作,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动四川省脑科学领域产、学、研工作的发展。

学会挂靠单位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陈勇院长在致辞中对学会在脑认知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期待学会能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团结脑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同时,他也鼓励学会会员要在服务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奋发有为,为中国脑科学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之后,与会人员按照程序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理事和监事。大会结束后,与会领导与新当选的理事监事合影留念。

在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后,新当选的学会理事和监事随即召开了第三届理事会和监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监事长。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当选理事长、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段明君教授当选副理事长、四川省人民医院刘洁教授当选监事长、电子科技大学卢竞副教授当选秘书长。会议还通过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陈勇院长为学会名誉理事长的决议。随后,尧德中理事长和陈勇名誉理事长为新当选的理事和监事颁发了聘书。在各项选举议程完成后,各位新任理事对学会下一步的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表达了对学会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最后,尧德中理事长和陈勇名誉理事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各位理事从四川省内各地来到成都参加会议表示感谢,对学会发展送出了衷心的祝福。




查看详情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圆满举行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发展与教育专委会成功举办筹备交流会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2020年9月29日下午,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发展与教育专委会筹备交流会在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三楼会议室成功召开。专委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陈璟教授,专委会秘书长王娟博士,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教育发展部李宇青老师,教师发展部黄李佳老师,新源学校杨芳校长,中和中学左强副校长,新科学校周俊英副校长,玉林中学张勇校长助理,滨河学校李元辉校长,兄弟学校代表,以及陈璟教授团队成员,参与此次座谈。

会议以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宣传片拉开序幕。滨河学校富有特色的成果展示,让与会教师对学校改革发展总体走向和特色亮点有了直观清晰的了解。接着李校长致欢迎辞,就滨河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特色做简短发言,李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博得与会教师的阵阵掌声。

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李宇青老师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与专委会结缘的来龙去脉,并希望通过专委会为高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能量。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陈璟教授以感谢、欢迎、憧憬三个关键词步步展开,全景式呈现了专委会的理念、职责、功能以及可依托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专委会是在中国脑计划实施的背景下,立足于教育科研的问题导向性、实践改进性、综合实效性,以整合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与教育领域的资源为任务,致力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在教育与认知发展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是集科研、教育、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该平台能够整合优质资源,助力学校改革和人才培养,进而服务社会,使基础教育界的广大师生从中受益。

现场互动环节,与会校长和老师们畅所欲言,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陈教授针对大家在相关教科研工作中的疑问与困惑,与大家深入探讨了多个问题,诸如:开展专委会相关教科研项目之前是否应该先培训老师,首先让老师转变观念;相关项目与心理教育和德育紧密相关,那应该如何提高学科老师的参与广度与深度;如何更好地推进相关教科研项目在中小学的顺利实施,以怎样的方式去推进等。大家受益匪浅,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最后,大家一致表示,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发展与教育专委会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难得的高层次平台,各中小学愿意一起学习和探讨,共谋发展,力争用认知发展研究成果来促进教育科研的问题导向性、实践改进性、综合实效性,力求实现全领域全景式审视实践,引领实践,共同推动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事业的交叉协同发展,助力教育腾飞。





查看详情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发展与教育专委会成功举办筹备交流会
用科技筑“心”抗疫: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在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高强度工作和民众的足不出户都不同程度带来了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部分人员甚至出现替代性创伤、过度恐慌、躯体化障碍等心理问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积极行动,组织相关专家和企业在学会理事单位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功推出网络心理干预平台。基于该平台,相关心理专家可在传统语音咨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视频对干预对象的表情、肢体动作等进行观察并开展面对面交流,增强共情与亲和力,以取得更好的心理援助效果。
2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18号),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长尧德中教授和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康复专委会迅速响应,共同讨论制定网络视频心理干预平台的技术要求和业务规范,并联合学会指导单位成都大象分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月2日深夜启动项目开发。开发人员第一时间奔赴心理援助前线,收集整理实际业务需求后,迅速完成了系统架构、软件开发、云服务部署,以及支撑硬件的采购。2月4日下午,成都大象分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愚博士将价值10万的硬件及云服务捐助给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并完成平台部署。据悉,该平台将每日安排至少4名专家网络坐诊,他们将以专业的心理评估、咨询和诊治对普通市民、隔离人员、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等开展心理疏导和抚慰。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有效利用自身交叉学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的高效和便捷,立足脑科学研究和心理认知的需求,紧密联系相关专家和会员单位,从顶层进行有效的系统设计,用技术提升心理干预服务质量。该网络心理干预平台不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心理援助需求猛增的矛盾,远程协助形式也减少了医院人流量,并可能将心理干预下沉至更多家庭。成都大象分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服务人民,科技报国”为使命,研发人员积极响应,夜以继日高效完成了平台开发工作并全部捐赠给医院。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份用科技筑“心”抗疫的四川力量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互联网网络心理干预预约QQ号:3177808621

电话专家咨询:19102687862 19102687863

心理援助热线:028-87577510

      专家热线工作时间:8:30-17:00

      网络预约及干预时间:8:00-12:00,14:00-17:00

      疫情期间,咨询量较大,如遇热线繁忙,请耐心等待,谢谢理解!


查看详情
用科技筑“心”抗疫: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在行动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提示:心理健康防护

不知不觉,时间一晃就到了大年初七。为了减少被感染风险,不少人选择“家里蹲”,而且一“蹲”就是8天或更久。尽管不能出门,大家可以选择看电视、刷手机等娱乐项目。但不管是电视、微信、微博、头条还是抖音,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会让很多人更加担心与焦虑,甚至恐惧。甚至恐惧对此,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的心理专家给大家支支招:


<理性与从容应对——普通公众篇>

当人们面对远远超出自己认知和应对范围的事件时,就会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心理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情绪上,出现愤怒、烦躁、焦虑、麻木、内疚、无助、不知所措;思维上,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责。出现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调整方式。

一、关照身体

因为身体是病毒的载体,照顾好身体是防护的必要条件。远离传染源(如病毒携带者、野生动物及活禽等)、切断传播途径(如勤洗手、戴口罩、减少出行等)、提高自身免疫力(如规律作息,包括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是重要的三部曲。

二、关照心理

1、减少关注频率,避免因信息过载引发的心理负担

虽然疫情相关信息俯拾皆是,但不表示我们要捕捉和记住每条信息。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建议不超过一小时,特别是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减少对情绪的干扰。如果发现自己不断刷新相关信息并感到精神疲惫或焦躁不安时,需要提醒自己调整关注点,适当放松身心。

2、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好规划,并认真执行

疫情的爆发可能会影响我们原本的假期计划,如取消旅行、走亲访友等。因此很多人会感到百无聊赖,产生空虚感。但我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列一个假期居家活动清单,如听音乐、绘画、阅读、瑜伽、看电影、追剧、写日志、烘焙烹饪、运动、泡热水澡、玩游戏、整理照片、整理房间等。

3、处理负性情绪

如果已经体验到了负面情绪,如感到愤怒、烦躁、焦虑、麻木、内疚、无助、不知所措等,不妨尝试以下方式:

①积极自我对话

  积极自我对话有助于提升自信,克服艰难。允许自己表达负面的情绪,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虽然事情令紧张甚至恐惧,但我相信能够照顾好自己”“这次假期没法出行了,但给我与自我内在相处提供了一个机会”“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时刻,但这不是最困难的时刻,我有办法适应这个情况”……

②应激下的身心安顿法

  慢下来,把注意力带到呼吸上;可以把注意力带到腹部,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深呼吸可以降低压力,改善情绪、提升注意力;感受身体与外界的接触,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再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

③保持与外界联系

  我们可以打电话给信任的亲人、朋友,尝试与亲密可信任的人进行沟通。尝试向他们坦诚表达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不要因为害羞或是觉得自己小题大做而感到羞耻,就闭口不谈。相反,向他人寻求帮助并互相支持能让我们意识到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害怕焦虑的人也不仅仅只有自己。如果发现我们身边的家人或朋友也出现了焦虑、害怕的表现,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主动问候他们,与他们进行交谈,并不时了解他们的状况。


<舒缓个人压力——医护人员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告别亲友,毅然决然来到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然而,疫情防控保卫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此过程中,很多一线医护工作人员不仅承担着沉重的医疗救治任务,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缺乏正常交流、睡眠严重不足、被病毒传染的风险、患者伤重不治的悲伤等等,都会导致心理压力骤增。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小方法。

Q: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及躯体反应?

A: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表现在心理、认知、躯体等方面。

1.心理反应:如感到焦虑、紧张、烦躁易怒、沮丧、淡漠、悲伤、恐惧、迟钝、麻木空虚、退缩等;过度疲劳、无助、职业耗竭感、压抑、无法感觉安全;面对患者死亡的挫败或自责。

2.认知反应:如犹豫不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与别人交流时表达和理解困难。

3.躯体反应:如心慌、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变差、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胸痛胸闷、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出汗、发抖、坐立不安、睡眠变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等。

Q: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如何自我调整?

A1: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抓紧有限的时间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尽可能躺下闭眼休息或者利用冥想等心理学方法放松;均衡营养、正常进食以保证身体处于正常状态。

A2:学会接纳

1.接纳我们自身给予帮助的有限性 

面对随着疫情发展可能会不断增多的患者,作为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希望竭尽所能地帮助到每一个人。但在这场战役中,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每一位患者。大家应给予自己积极的鼓励和暗示,及时自我肯定,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一项专业工作都是有价值的。

2.接纳周围环境

理性理解部分患者或其他可能接触的人群因进入应激状态而出现违拗、攻击行为,切勿将这些负性情绪自我归因,从而心怀愧疚。从科学的视角和人文关怀出发,关怀患者的同时也要关心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帮助更多的人。

3.接纳自己生理和心理可能出现的不适应

当人进入应激状态时,可能会产生前述心理和生理症状,这时不要过分的紧张、担心和恐惧。这是人类应对应急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但要引起重视,注意自我调适。

A3:疏导负性情绪

及时觉察到自己的负性情绪,并为情绪寻找一个出口。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帮助自己,例如通过电话、微信、QQ等社交软件向亲人朋友倾诉;适当运动来宣泄情绪,如瑜伽、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允许自己独处一会儿,或者通过哭泣等方式来表达情绪;使用积极想象与自我暗示、使用正念或冥想减压;找到其它能够放松的方式。

A4:积极为自己寻找支持 

可多尝试与自己有相同境遇经历的同事同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或者为自己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压力和困惑寻求一些建议和方法;与自己的亲人朋友保持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A5:科学客观地了解相关信息

在查看疫情相关信息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寻找有权威性的资源,例如权威媒体新闻报道,政府官方发布的报告、论文、解说,以及该领域权威专家的相关报道等

A6:寻求专业帮助

一线医护工作人员如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当自己无法处理时,可寻求专业帮助,如拨打心理援助热线、进行线上咨询,或者联系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来恢复自身心理平衡,并获得心理安全感。


<树立积极健康心态——隔离者篇>

在突如其来的“肺炎”风暴中进行“隔离”,是您为疫情防控做出的奉献。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提供一些心理知识,帮助您积极应对“隔离”,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更健康的方式面对一切。

Q1:“隔离”为什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A1:“隔离”意味着被隔离者需要独自面对一个相对封闭、活动被限制,并且可能完全陌生的环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生理和心理上适应一个隔离的新环境,都需要一段时间;在没有完全熟悉适应隔离环境之时,我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可能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反应。

Q2:隔离者可能出现哪些不良的心理状态?

A2:

(一)突如其来的“隔离”可能让我们无法接受,陷入对一切的怀疑否认,出现愤怒或者抱怨情绪。

(二)相对封闭和暂时的活动限制,可能会感觉到慌张、焦虑、茫然、不知所措。

(三)在孤独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恐惧、沮丧、被抛弃,甚至陷入无望甚至绝望中。

(四)可能会出现一些躯体上的疼痛不适、食欲不振、失眠多梦、易惊醒等症状。

Q3:如何适应自己的“隔离者”角色?

A3:

(一)学会接纳:不管从生理或心理上适应新的“隔离”环境,都需要一段时间。当因不适应而产生上诉生理或心理状况时,首先告诉自己这是很自然的正常反应,尝试接纳这些心身的不适应和不自在。

(二)为自己的负性情绪寻找一个出口:可利用现有资源来帮助自己,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释放压力,比如观看网络视频、玩游戏等;通过在有限空间里的适当运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瑜伽、健身等。

(三)维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隔离环境里,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外界的朋友亲人倾诉,大家可以相互沟通、倾诉鼓励,给予信心,保持希望。

(四)积极的自我暗示:尝试想象或者回忆以往独自面对困难并且最终战胜它的生活事件,在内心告诉自己一些鼓励的话,借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五)学习新的自我调节技术:“正念STOP技术”是一种使用正念来减少压力和缓解焦虑的身心调节方法:

S(Stop)=停止

T(Take a breath)=呼吸

O (Observe)=觉察

P (Proceed)=继续

当我们感觉到焦虑、心烦意乱时,尝试让自己稍微停一下,深呼吸,并觉察内在心理活动(包括情绪、想法和感受),与自己的体验建立连接,然后继续做事。你会发现效率大有提升。

(六)科学客观地了解讯息:有选择地筛选权威性的信息,避免过度解读网络信息,减少夸大真实情况的言论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感。

(七)如果自我调节无效时,可寻求专业帮助,如拨打心理援助热线、进行线上咨询等。


<正确看待自己——确诊/疑似患者篇>

当自己被确诊或被告知是疑似患者的那一刻,对您来说可能非常难以接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我们不得不接受隔离观察和治疗,或许还将面对与疾病的困难斗争,陷入“危机”状态。我们希望当您面对这些困境时,通过了解这些心理知识,能带来更多的信心和帮助。

突如其来的“危机”会引起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

亲历者会从认知、情绪、行为、躯体四个层面感受到与以前不同的“异常反应”。我们需要识别和理解这些都是正常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它们会具体表现在:

(一)认知层面:关于危机事件的想法,比如“为什么是我得了这个肺炎”“我不可能会患肺炎”“我之前应该多做一些防护”“我之前要是不……就不会感染”等。

(二)情绪层面:懊悔、焦虑、恐惧、愤怒、悲伤、无力感、无助感等。

(三)躯体层面:心慌、胸闷、头疼、疲惫、紧绷、麻木等。

(四)动作层面:坐立不安、搓手顿足等。


这种心理应激反应会经历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首当其冲的是“被冲击的感觉”,容易出现否认心态:突然感觉脑袋懵了,一片空白,可能会觉得“为什么是我得了这个肺炎”。

第二阶段:愤怒将会“接管”大脑。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事件发生后的短期内。这种愤怒往往更容易指向离我们最近、接触更频繁的人,容易变得不太理性。

第三阶段:我们会和自己“讨价还价”,尝试说服自己。但也会非常的焦虑、不安,有时会承认事件的发生,有时又会否认。

第四阶段:少量人员在经历“讨价还价”之后,心理的应激反应会持续存在。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PTSD。此时可能出现下列表现:持续做噩梦、情感麻木、攻击性强、动不动发脾气、过于敏感、不敢面对事实等。出现这种状况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第五阶段:开始接受。大部分人会逐渐接纳事情的发生,心理应激反应会逐渐减轻,开始主动寻求更有效、更积极的应对方法。


做些什么,有助于帮助到我们自己?

(一)积极认识、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理解自己在认知、情绪、躯体、行为层面的“异常反应”,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不必感到过分恐慌。愤怒其实也是无法言表的悲伤,是一种无助感的表达,是我们希望能被别人理解和关注。

(二)增进对疾病的了解:通过科学途径了解有关疾病预防、治疗方面的信息,“理解的越多、恐惧就越少”。避免被网络上夸大或过度解读的不实信息所影响,进而诱发更多的恐惧、焦虑。

(三)多尝试躯体、行为层面的调节方法:当处于急性应激状态时,大脑的情绪反应中枢都被激活,所以这个时候“道理”很难发挥影响。但深呼吸、活动一下肩颈和腰背,会让身体重新恢复能量,呈现一种灵活的状态,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轻松。在有限的空间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运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瑜伽等。也可以通过收听网络上专门针对放松训练录制的音频,进行自我催眠和自我暗示式的方式。

(四)为自己的负性情绪寻找一个出口:可利用现有资源来帮助自己,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释放压力,比如观看网络视频、玩游戏等,减少关注疫情信息的时间,让自己的心身得到休息。

(五)给恐惧感建立边界:目前的疫情情况,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确实让人感觉不安全。但我们要努力减少“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可以尝试建立“相对安全感”,多和家人电话联系、倾述,感受到自己与周围的联系,在内心给自己的恐惧感建立边界,找到现有环境和空间中“相对有安全感的空间和时间”,从而增强内在的稳定感。

(六)信任、自我鼓励:我们要相信国家、政府正竭尽全力地控制疫情,想尽办法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的心理援助热线、心理援助专家团队,也随时准备为大家提供帮助,我们会陪伴您,愿意跟您站在一起共同面对!

查看详情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提示:心理健康防护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 认知和计算的关系

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我们必须开展什么样的新代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才能使我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国?像图灵的计算模型,回答了什么是计算的问题,奠定了整个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像香农的通信数学原理,回答了什么是信息的问题,奠定了现代信息 论的基础。对于我们而言,关键是能否提出 什么是新 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以及我们究竟有 什么能力和基础来建立回答这样问题的原创系统理论。

       总结近 40 年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经验,我们认为, 发展新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是:认知和计算的关系。例如,要回答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 类智力这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凝炼成科学问题,本质上是要回答认知和计算的关系(或者认知和计算 的差别)问题。

1 认知和计算的 4 个方面关系

       认知和计算的关系问题可以进步细化为 4 个方面 的关系:① 认知的基本单元和计算的基本单元的关系; ② 认知神经表达的解剖结构和人工智能计算的体系结构的关系;③ 认知涌现的特有精神活动现象和计算涌现的 特有信息处理现象的关系;④ 认知的数学基础和计算的数学基础的关系。

1.1 认知的基本单元和计算的基本单元的关系 

      研究任何种过程,建立任何种过程的科学理论,必须首先回答个基本问题:这种过程操作的基本单元是什么?每门成熟的基础科学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单 元, 如高能物理学的基本粒子、遗传学的基因、计算理 论的符号以及信息论的比特等。对于认知科学而言,必须回答:什么是认知过程操作的基本单元? 

       认知科学的大量实验事实表明,认知的基本单元不是计算的符号,不是信息的比特。例如,根据记忆的实验,Miller 提出计量工作记忆大小的单元不是计算机计量记忆大小的比特,而是种整体性的组块chunk)。人类的工作记忆可以记住 4 个组块。个组块可以是个字母、可以是多个字母组成的词,甚至可以是多个词组成的短语,它们显然具有非常不同的信息量比特。再如,Kahneman 提出注意选择的基本单元是整体性的知觉物体。还有,Poepple 提出时间组织的基本单元是整体性的时间格式塔”。组块”“知觉物 ”“时间格式塔,这些关于认知基本单元的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不是借用于计算理论或信息科学,而是原创于认知科学的实验发现。 

       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超越直觉的理解,科学准 确地定义这些认知基本变量,从而建立这些基本变量的 的认知基本单元模型。这对于理解认知和计算的 关系,把新代人工智能建立成门成熟的基础科学 Poggio 认为的从炼金术转化成化学),具有重要 的基本意义。 

1.2 认知神经表达的解剖结构和人工智能计算的体系结 构的关系 

       脑成像(brain mapping)不是指成像技术,而是指大脑功能解剖结构的种学说,即智力的模块性:大脑是由 专司某种认知功能、结构和功能相对独立和分离的多个脑区组成的。这样的模块性结构,跟通用计算机的中心处理 器和统记忆存储器的计算体系结构是不相同的。 

       我们进步提出认知神经表达的解剖结构的概念, 这是因为近来我们发现,敲除了视杆、视锥细胞只保留 内生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s)的盲鼠,能够检测拓扑 性质。而且 ipRGCs 致地识别拓扑性质既是充分的, 又是必要的。ipRGCs 只是视网膜的种神经节细胞,又 分成 5 个子类,而且这 5 个子类中只有 23 类涉及识别 拓扑性质。这样的神经表达实验表明,大范围首先的拓 扑性质知觉起源和根源于种形态、投射关系、分子特 性特定的细胞。然而,人工神经网络的每个细胞相同的,只是连接不同。 

       如果说,深度学习是来自神经系统层次结构的启发,那么起源于特定神经细胞的、超越脑区成像的全脑成像,必将为发展新代人工智能的计算体系结构,提供深刻得多和丰富得多的启发。 

1.3 认知涌现的特有精神活动现象和计算涌现的特有信 息处理现象的关系 

       基础科学面临四大问题: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 源、生命的本质和智力的产生。这四大问题的前 3 个基本 上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研究;而智力的产生是对精神世界的 研究。认知科学研究智力的产生,就是要揭示人类认知精 神世界涌现的特有的现象。正如 McClleland 认为的人类 认知最伟大的主要成就是认知涌现的现象,理解认知的 涌现是对符号处理的认知计算理论的深远的挑战。 

       意识正是认知涌现的特有精神活动现象的个典型。意识研究的困难在于,如何把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 意识之类的直觉思辨的讨论,变成科学实验的研究。 

       在意识的科学研究中,我们提议如下 4 个方面来比 较研究和分析认知和计算的关系:① 意识的认知机 ——什么是意识?② 意识的神经表达——意识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的?③ 意识的进化——意识是如何起源于进化的?④ 意识异常——精神疾病的本源是什么? 

1.4 认知的数学基础和计算的数学基础的关系 

       无论是经典的计算理论还是目前流行的贝叶斯计算理论,都认为认知过程是图灵意义的离散符号的计算。 也就是说,计算的数学基础是图灵机。 

       跟传统的、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认知计算理论不同,我们提出,体现在不同认知层次的认知基本单元 (如组块、知觉物体、时间格式塔等)的共同本质—— 不变性和整体性——可以定义为容限空间上的大范 围拓扑不变性质。各个认知层次(包括知觉、注意、学 习、记忆、数的认知、发展和进化、情绪、意识)的实 验,致支持了这个 Wolfe 称为大范围首先的认知基 本单元的拓扑学定义。大范围首先的容限空间的拓 扑学,不像是图灵机。 

       目前流行的基于计算概念的理论数学,不能满意地 解释我们发现的诸多亟待解释的基本认知现象,如范围首先、不变性的直接知觉、认知偏向、意识涌 现,以及起源于 ipRGCs 的拓扑性质分辨等。我们正在提 出和发展适合描述认知的新的数学框架,包括大范围 首先的数学基础:用 Minsky Perceptron 平行计算模 型奠定分析高复杂性拓扑性质计算和大范围首先扑性质知觉关系的数学基础,用 Zeeman 的容限空间代数 拓扑学(同调论)奠定大范围首先的知觉组织的数 学基础,用 Klein Erlangen 纲领奠定大范围首先不变性直接知觉的数学基础;包括认知基本单元(概念 格的知觉物体刻画)、认知基本关系(半序的表征)、认知基本操作(泛拓扑的认知过程描述) 的数学。近来我们寻找在大脑中实现大范围首先量子模型,通过张量代数可以获得些量子理论的构成要素。认知和计算的关系的研究使得数学与认知在各自 最本源地方相汇,这正是把炼金术转化为化学,对新代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的探索。

2 认知科学的未来布局 

       认知和计算关系的问题需要长期探索,应当得到持 续的支持。就认知科学的学科特点,建议注意 3 个方面 的布局。

     (1)重视认知层次的新变量、新概念和新原则的研 究。目前脑科学发展的个趋势是,方面脑和神经系 统的生物学的数据前所未有地大量涌现,另方面计算 的、物理学的概念越来越普遍借用到认知过程的分析。 但是个相对被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在认知心理的层次 来理解这些空前丰富的生物学层次的数据?这样的问题 超越了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的层次,必须要有认知科学层 次的、适合描述认知的新概念和新原则来回答。 

     (2)人类为主,动物为辅;宏观为主,结合微观。 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应当强调系统和行为层次。 

     (3)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交叉。我们的个基本 出发点是,物理、计算的基本并不定意味着认知的基 本,适合描述物理世界的变量并不定适合描述认知世 界。认知和计算的关系的问题,如什么是认知基本 单元的问题,不能单靠物理的推理或计算的分析来解 决,根本上只有通过实验来回答。在这个意义上,认知 科学本质上是实验的。因此,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要特 别注重认知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注重实验为基础的空前 多学科的交叉。


陈 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视觉认 知和脑成像。2004 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1 年当选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第 届理事会理事长。1982 年以唯作者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拓扑性质初期知 觉理论,就什么是认知基本单元的根本问题,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局部首 的理论路线提出挑战。30多年来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大范围首先的视知觉拓扑结构和 功能层次的理论以及认知基本单元的拓扑学定义。

E-mail: linchen@bcslab.ibp.ac.cn 

CHEN Lin Professor,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Director, Beijing MRI Center for Brain Research. He is  an elected member of CAS and elected member of TWAS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president, Chines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He is also a winner of Outstanding Scientists Award, Qiu Shi Science & Technologies Foundation (Hong Kong). E-mail:  linchen@bcslab.ibp.ac.cn

查看详情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 认知和计算的关系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2019学术会议在德阳开幕

18日上午,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曁认知康复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德阳开幕。
年会由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暨认知康复委员会主办,德阳市医学会、德阳市人民医院承办。

全省认知科学领悟和精神医学的20名专家参与此会。

本次年会举行两天,到场的专家将在会议上各抒己见,促进认知科学水平提升,促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的心身健康。

       据了解,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作为探讨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们的关注。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研究大脑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趋向多样化,2013年成立的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具有公益性和学术性,每年都会组织会员参与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等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力求推动认知科学在四川省的普及、发展与成果转化贡献力量。

查看详情
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2019学术会议在德阳开幕